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专业委员会研究成果
(一)聚焦政策导向,提升管理理念
1、响应政策,规范垃圾分类管理
(1)集思广益,开展生活垃圾管理立法研究
自2013年以来,专委会受上海市行业主管部门委托,持续配合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地方立法的前期研究工作。专委会采取网上意见征询、现场问卷调查等方式,通过调研部分先行分类试点区域出现的共性问题,对上海市分类情况作了充分的预研究工作。调研还依托专委会挂靠单位上海环境院近20年生活垃圾分类研究的成果,以及生活垃圾成分和理化特性调查数据的积累,为决策部门提供了充分的现状资料和对策建议,编制完成了上海市地方标准《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标识管理规范》。规范规定了生活垃圾分类的类别和标志,创新性地提出通过小类别排列组合的方式,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分类细度的标志需求,为地方性法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出台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目前,专委会正在积极跟踪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情况和存在不足,为今后《条例》的修订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不断推进提供技术支撑。
(2)深化研究,探索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
为响应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规范生活垃圾的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处置和管理监督的方法和流程,指导分类的管理和作业,专委会组织行业相关专家,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模式与智慧环卫关键装备》,调研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现状并分析存在问题,围绕建立智慧环卫SMART技术体系,开展垃圾分类回收系统设计、全链条智能化装备开发、智慧环卫管控体系构建、全程分类标准化体系完善等4个层面开展研究,突破垃圾分类行为机制、数据协同处理理论两大科学问题,预期将极大提升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实效与智慧环卫管理水平。
2、提前谋划,开展“一带一路”沿线政策研究
受住建部标准定额司委托,专委会挂靠单位上海环境院承担了“市容环卫基础设施工程标准国际化情况”专题调研任务。
为此,上海环境院牵头,联合专委会骨干单位、相关高等院校组成调研工作小组。自2018年3月,历时整整五个月时间,工作组通过检索与分析各国文献和标准、走访调研工程案例单位和召开专家研讨会,初步掌握了“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市容环卫管理现状以及中国工程标准在对外承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初步梳理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用中国标准的情况以及中国市容环卫工程标准走进国际市场面临的困难,并最终形成了《“一带一路”国家市容环卫管理基础设施和工程标准应用情况研究》总报告以及《“一带一路”国家市容环卫管理情况现状研究》、《“一带一路”国家市容环卫标准管理及相关机制研究》两个专题报告,为中国市容环境卫生领域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做好前期研究储备。
(二)强化标准引领,规范行业管理
1、对标政策,推动垃圾分类制度实施
(1)基础研究,探索构建垃圾分类标准体系
专委会为响应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规范生活垃圾的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处置和管理监督的方法和流程,指导分类的管理和作业,专委会组织行业相关专家,对行业现行标准的类别和内容做了细致梳理和甄别。针对生活垃圾全过程分类的操作和管理要求,在保证标准数目不激增、条文内容不重复、技术参数不矛盾的原则下,对部分标准提出具体修订要求和补充内容;对目前细分的餐厨垃圾、建筑垃圾、有害垃圾、大件垃圾等部分有缺失的标准,提出与全程分类相匹配的新标准制定要求,并且对标准的适用范围和关键技术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以上海为试点,通过组建产学研用联合团队,根据生活垃圾分类品类,研究制订相应的作业技术规范、分拣标准、垃圾收运质量标准等,构建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体系,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广以及作业和监管等提供科学依据。
(2)评估研究,开展垃圾分类第三方测评
随着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为全面科学的评判垃圾分类成效,专委会特组织专家开展了多个城市垃圾分类绩效评估研究。并受上海市行业主管部门委托,承担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示范验收第三方测评工作,承担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示范验收第三方测评工作,完成全市5000个居住区样本现场检查,为上海市各区年度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考核提供了参考依据。
(3)具项分析,编制垃圾桶、垃圾袋技术规范
2018年,专委会承担单位上海环境院受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委托,编制《上海市家用分类垃圾桶技术规范(试行)》、《上海市家用分类垃圾袋技术规范(试行)》。为确保技术规范能实用有效,专委会积极发挥委员单位专业优势,先后调研走访垃圾分类各参与群体,分析确定促进垃圾分类的关键点。又与垃圾桶、袋生产企业探讨各种产品的技术可行性。最终于2018年12月12日正式发布2本技术规范,引导居民家庭正确开展日常干、湿垃圾分类。
2、需求导向,提出标准制修订建议
专委会充分利用委员单位在决策管理、工程设计、项目运行监管等领域的专业和人才优势,与国家、住建部市容环境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委会”)积极沟通联动,连续多年参与行业标准的年度立项和复审工作。
标准年度立项工作一是围绕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效果导向,动态提出标准制定需求,做到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粪便处理对象全覆盖;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监管处理过程全覆盖。二是聚焦行业凸显问题,充分依托委员单位行业管理和技术优势,针对垃圾分类、厕所革命、农村环境治理、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开展技术研讨和协作交流,适时提出标准制修订建议,确保市容环境卫生标准制定与国家、行业发展和需求紧密结合。
同时,专委会连续四年配合住建部标准定额司及部标委会,就标准技术的协调性、适用性、先进性以及涉及营商环境等方面内容开展审议,确保了标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初步解决现有各层级标准中存在的交叉、矛盾和滞后等突出问题。
3、明确底线,参与全文强制标准编制
2017年住建部下达38项全文强制规范研编任务,标志着以全文强制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为核心的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举措迈出坚实一步。规范作为技术法规,不仅是政府监管的抓手,也是市容环卫行业必须遵循的底线要求。专委会与标委会充分沟通,积极推荐行业管理资深专家加入《市容环境卫生项目规范》、《生活垃圾处理处置项目规范》两项全文强制规范的编制工作组和专家审查组,从行业管理角度深度剖析存在的痼疾和顽症,并实地调研全国不同特征区域环卫管理部门,以环保、安全和可靠为基本目标,从项目的“规模、布局、功能、性能和措施”五大方面提出专业意见,圆满配合完成了两项规范研编工作,为专委会进一步参与标准制修订和标准审查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合作模式,为行业多渠道、多专业、多形式共同编制标准提供了示范。
4、对标国际,参与公厕产品国际标准编制及采标
专委会依托主任单位ISO/PC305国内技术对口单位的优势,组织行业专家多次就在编的国际标准“无排水管道连接的卫生设施系统”召开研讨会,凝聚行业专家智慧,给出专业意见。并于2018年派专家前往尼泊尔参加ISO/PC305第五次标准技术讨论会并投票。在国际标准正式发布后,专委会又与标委会积极沟通,组织专家参与该国际标准的采标工作。
(三)关注热点难点,助力行业发展
1、技术支撑,助推公厕革命新浪潮
受相关部门委托,专委会先后承担了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无锡市等多地公厕系列课题研究,针对现有公厕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设施设备陈旧、管理粗放等问题,开展了社会单位公厕对外开放政策、公共厕所保洁标准、公共厕所建设与管理技术导则、新建住宅区公共厕所建设、旅游厕所评价办法等相关课题研究。专委会组织公共厕所设计、建设和管理人员,在充分调研、细致对标的基础上,探索提出了特色新型公厕管理模式与对策建议;根据委托方的城市建设特点、规模与经济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设置与设施配置建议、保洁和质量要求以及社会单位厕所对公众开放的政策建议等。这些研究成果为全面提升社会单位厕所、环卫厕所、旅游厕所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提供了技术支撑。
2、全程管控,提升建筑垃圾管理水平
近年来我国建筑垃圾产量巨大,如何做好建筑垃圾源头分类和收集以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如何选择可靠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产品来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的技术水平,如何切实提升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水平等问题已迫在眉睫。据此,专委会选派技术骨干单位,开展《建筑垃圾处理体系建设与监管》课题研究、《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行业标准编制以及《建筑垃圾分类收集技术规程》团体标准编制等工作。课题组充分调研国内外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对建筑垃圾分类及定义、产量预测、源头分类收集、资源化利用和处理处置技术做了详细规定。为建筑垃圾的源头减量、过程减量、末端处置和再利用提出了实际可行的科学依据,对实现建筑垃圾减量排放、规范清运、有效利用和安全处置,全面提升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水平具有指导意义。
3、关注农村,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为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受住建部村镇司等相关单位委托,专委会牵头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体制机制、农村公共设施使用管理标准等课题研究工作。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有关法规、政策及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的现状,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等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分析,提出相关技术要求;对农村公共设施使用管理作出技术规定;同时研究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的模式,梳理成功的典型案例,制定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运行体制机制的管理要求,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