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专业委员会日常开展的活动
(一)搭建交流平台,助推行业发展
1、行业引领,持续主办上海固废热点论坛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深,环保督查工作的持续开展,环境治理需求的不断增大,固废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何实现在原有技术上的新突破,抢占市场,是固废行业管理人员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此,专委会连续8年与E20共同在上海举办“固废热点论坛”。论坛围绕固废领域技术创新、固废综合管理升级、城市管理服务提升和固废全产业链重构等多方向多角度多维度共同探讨固废领域转型新发展。
2、引领时尚,连续举办世界厕所日活动
连续5年举办中国厕所革命创新博览会,紧扣厕所及其相关产品的公众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展出厕所设施设备的相关创新技术成果,有力推动厕所行业向好向快发展。
专委会连续3年,在世界厕所日当天举办有关厕所革新主题的主旨论坛,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对厕所革命感兴趣的朋友和行业内的从业者共计千余人,不仅展现了厕所技术的前沿动态,更为厕所技术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考。
(二)做好宣传指导,规范行业管理
1、标准宣贯,积极推动标准落地实施
2015年以来,市容环卫行业共有32项标准相继发布实施,均较好地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为规范行业管理,专委会第一时间传递行业标准最新要求,确保标准得到及时有效实施和推广应用,连续六年有针对性地分批、分地区开展了总计20项标准宣贯工作,累计服务14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标准的知晓率和执行力,积极营造了全行业编标准、学标准、用标准、讲标准的良好氛围。
2、专题讲座,指导标准向国际化迈进
2019年,专委会特邀美国标准化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开展了题为《美国标准化体系解读》的专题讲座,为推进行业标准化改革,中国标准走出去、国际先进标准引进来,国内外标准互相借鉴和融合,也为进一步有序开展国际标准采标,以及中国标准英文版翻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3、专业培训,发挥技术标准指导作用
专委会开展“送标准到一线”服务活动,组织专家为相关运营企业提供专业技术培训与技术咨询,仅2018年度就组织了三场培训。结合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和管理的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地域填埋场的不同特点,针对填埋场设计、运维、评价及监管等内容制定相关培训资料,着重对填埋场防渗系统设计、运行操作规程、材料及设施设备选用、环境质量监测与检测等进行了交流与指导,充分发挥了技术标准的指导与引领作用。
(三)开展专业测评,掌握一手数据
1、加强管理,开展旅游厕所测评工作
专委会连续两年受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委托,组织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中心以及协会推荐专家组成评定小组,针对上海市旅游厕所进行现场检查和达标评定工作,评定区域覆盖全市十六个区,年平均测评厕所百余座。评定工作重点包括设计与建设、设施与设备和管理与服务三个方面,专委会提炼共性问题,拟定整改建议并反馈至主管部门,该评比工作对提高本市旅游厕所硬件建设和服务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2、深入调研,开展垃圾分类第三方测评
随着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为全面科学的评判垃圾分类成效,专委会特组织专家开展了多个城市垃圾分类绩效评估研究。并受上海市行业主管部门委托,承担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示范验收第三方测评工作,完成全市5000个居住区样本现场检查,为上海市各区年度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考核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发布最新动态,扩大行业影响
1、热点追踪,动态发布行业信息
专委会密切关注行业政策动态,汇编了2015-2019年共计44条市容环卫行业政策法规,包括新农村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无废城市建设等最新政策文件与管理要求,为行业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同时,每月跟踪行业技术前沿和市场动向,依托专委会挂靠单位的微信公众号“固废科技快讯”以及《科技信息与动态》刊物,实时发布行业最新动态,邀请行业名家针对热点事件发表观点,宣传科普专业技术知识,不断扩大专委会行业影响力。
(五)抓好基础建设,探索工作机制
1、勤练内功,开展工作机制新探寻
专委会注重提高创新能力,在生活垃圾分类常态化的新形势下,积极探索相关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包括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等细分类类别生活垃圾的专项处理处置、精细化管理需求与工作方法,在实践中思考与总结提炼,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同时,注重在交流中提高工作能力,通过与各专委会的交流学习,汲取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服务行业和推动行业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