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彬 把垃圾桶当饭碗洗

来源:益阳日报


湖南省,益阳日报编者按劳动最美丽。弘扬劳模精神,以勤劳托起宏伟中国梦,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时代在变,劳动的内涵在更新,劳模的标准也在不断上升,但以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祖国至上等为内涵的劳模精神却永恒,成为指引我们迈向一个个高地的火把。本报今起推出《弘扬劳模精神传承匠心力量》专栏,让我们走近劳模的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以他们为榜样,在各自的岗位上演绎人生的精彩。

本报记者陈浩军通讯员李果袁婷

曾文彬是资阳区一名普通环卫工人,退伍后在环卫一线一干就是15年,不怕苦不怕脏,用勤劳的双手,为城市的美丽添砖加瓦。“我在部队就吃得苦,我来。”资阳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宪兵清楚地记得,两年多前曾文彬主动报名转岗到垃圾桶清洗岗位时说的话。

垃圾桶沾满了油渍、果渍等,清洗起来很麻烦,这个岗位都不大愿意去。有的人来了,也不认真干,市民投诉就多,成了单位领导的一块心病。

曾文彬是2005年退伍安置到资阳区环卫处(现环卫服务中心)的。在部队,他当过炊事班长。部队提倡一专多能,他学过机械。回到地方,他最先干的是汽修工。单位有环卫车辆70多台,突发故障的情况时有发生,不管什么时候接到应急救援电话,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抢修。“就想着,益阳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个岗位别人不愿意来,我在部队锻炼多年,就应该为单位排忧解难。”曾文彬笑着说。

曾文彬有句口头禅:“把垃圾桶当饭碗洗”。说来容易做起来难。资阳城区有大大小小的垃圾桶、果皮箱、公交站亭五六百个,都是他们负责的范围,而垃圾桶清洗队员总共才5个,分成三组,作为队长的他独自一组,每天清洗近百个。

垃圾桶上沾满油渍、果渍等,本就难清洗。夏天气温高,垃圾虽然倒掉了,但腐臭味仍充溢在密闭的桶内,让人恶心。冬天水刺骨的凉,工作时间久了,手都冻麻木了,刷子都握不住。

最考验人的是,做这份特殊的清扫工作,得穿着环卫服、套靴,戴着橡皮手套,加上高压水枪冲洗溅起的脏水,他经常是汗水、泥水混合,从外湿到内,一年到头,双手双脚泡得肿胀,沤得发白。一天下来,弯腰、下蹲等,机械而不停地重复。这样的环境易得风湿、腰肌劳损等。妻子心疼他,“要不换个别的岗位?”他淡然一笑,“每个岗位都要人做,我是一名老党员,我是拍着胸脯保证要干好的,我不能当孬种,打退堂鼓。”

有人劝他:“不用这么卖力,你清洗得再干净,一会儿人家垃圾一倒,很快又脏了,何苦哦!”曾文彬回复,“经过我手,起码干净亮丽过。只要长期坚持,垃圾桶干净的时间会越来越久。”去年全国文明城市迎检验收,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他每天工作13小时,软毛刷、长柄刷子、钢丝球、高压水枪等轮番上阵。对垃圾桶、果皮箱的清洗,曾文彬自有其标准——木头要露出原色,金属要看得见光泽。

今年春节,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人不敢出门。曾文彬却直面危险,勇敢逆行,用行动守护公众安全。50多天,他一天未休,整天开着高压冲洗车,带足84消毒液,配制好消毒水,全副武装,在街头巷尾,在居民区,来来回回冲洗、消杀,消除毒害。他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清洗不留死角,消毒不留盲区,垃圾箱(桶)布置到哪里,清洗消毒就跟到哪里。对那些临时投放在街头路口的废弃口罩收集桶,他与投放部门一天一对接,生怕突然增加了而自己不知情,造成了防控漏洞。资阳区某小区确诊一例新冠肺炎后,全区迅速设置了3个集中隔离点,共配置了11个生活垃圾收集桶。他得知这一情况后,又主动承担了最危重的清洗消毒任务。据不完全统计,疫情防控期间,他清洗过的垃圾桶(箱)有上万个。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news@cau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