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村镇生活垃圾治理体系为社会治理提供更多保障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何品晶 同济大学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研究所所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村镇生活垃圾治理领域同其他领域一样积极应战。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村镇生活垃圾收运覆盖范围没有缩减、处理水平没有下降、从业人员没有发生聚集性感染,有力保障了农村环境卫生条件,为我国在短期内全面遏制疫情、复工复产、恢复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转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经此一“疫”,也明确了村镇生活垃圾治理进一步的发展需求,为今后完善村镇生活垃圾治理体系指明了方向。

疫情条件下,生活垃圾是重要的病原体间接传播媒介,沾染在垃圾上的病原体可通过人体接触及垃圾倾倒过程,以悬浮和组分降解形成的气溶胶携载等途径再传播至易感人群。因此在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的全过程建立防护屏障,是切断病原体传播途径、有效防控疫情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活垃圾治理作为我国环境卫生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应有之意。

疫情防控期间,生活垃圾治理的困难远甚于平时,作业人员存在的感染风险、因管控而受影响的作业交通等条件以及作业全过程的病原体传播控制操作相对复杂等,给疫情防控期间村镇生活垃圾治理带来巨大挑战。加上本次疫情暴发于春节期间,回乡过节的外出务工人员和回家团聚的城里各类人员均使农村人口远高于平时,垃圾产生量也处于一年的峰值,进一步增加了村镇垃圾治理领域的抗疫难度。

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地的村镇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没有中止,日产日清的作业制度始终得到坚持,垃圾处理量和处理水平保持了稳定。同时,村镇环境卫生行业还做了许多“分外事”,以助力全社会疫情防控。例如,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环卫中心,在街道清扫作业中附带了广播宣传和路面消毒工作;浙江省嘉兴市环卫部门建立了基于APP的远程医疗垃圾鉴别系统,为一线环卫作业人员直接提供基于图像传送的垃圾性质鉴别指导,避免了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的混流;在疫情最严重的湖北省武汉市,环卫部门对市区和郊县垃圾乱堆和清运死角垃圾的检查督导一天没停,牢牢守住了城乡环境卫生质量的底线。人们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迎“疫”而上的村镇环卫人员也是“最美逆行者”。

疫情发生后,村镇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会直接接触可能沾染病原体的垃圾,作业风险很高;同时,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作业需要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进行分区和分类调整。这些对于以中老年闲散劳动力为作业主体的村镇环卫行业而言,其挑战的严峻性不言而喻。

在应对这些挑战中,我国的举国体制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住房和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主管部门及时响应,会同行业专家组向基层一线直接提供了抗疫指导;村镇环境卫生作业的相关科研机构迅速行动起来,同济大学等单位及一些地方环卫行业管理部门应急编制了直接面向一线的疫情防控期间环境卫生作业规范,解决了诸如居家隔离户垃圾分流、涉医疗活动废物收集、防疫用品分类投放等技术问题。同时,在防疫物资普遍紧缺的条件下,各级村镇生活垃圾治理行业主管部门为村镇生活垃圾处置作业人员努力调配了防疫物资。

疫情防控期间,也暴露出村镇生活垃圾治理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一是队伍不稳定、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村镇生活垃圾治理的收运作业人员主要是农村闲散劳动力,专业化技能普遍不足,面对疫情情绪易波动,影响出勤率。二是治理体系能力依然不足。主要表现在“前端”对疫情防控期间不同产生源(例如集中隔离点、居家隔离户等)和有感染风险的垃圾分类控制方法缺乏规范,“终端”应对疫情垃圾处理的技术准备不足。例如,填埋场没有垃圾消毒机具,焚烧厂缺乏规范的医疗垃圾应急处理条件。三是不同部门的协同防疫措施存在缺陷。例如,疫情高发阶段,没有考虑环卫车辆的通行问题,影响了垃圾收运作业的效率。

针对以上实际,结合此次疫情防控经验,我们对社会安全有了新的认识,这也必然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如何提高突发灾害条件下的社会治理安全保障能力。

首先,提高认识,落实村镇垃圾治理的“社会生命线”地位。我国村镇的生活方式日益现代化,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的“生命线”意义已得到普遍认同,但对垃圾治理、污水和粪便处理等的“社会生命线”价值认识仍存在差距。

其次,规范建设引领,强化队伍培训。村镇生活垃圾治理队伍和装备能力的建设,是稳定疫情防控期间从业人员情绪、强化作业能力的关键。人员队伍能力建设,主要靠培训和演练,即使人员基础条件较差,平时多练习,也可熟能生巧;培训和演练,必须规范先行,需要组织行业内的科研技术人员,编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生活垃圾治理全过程规范,为强化人员能力建设和装备配置提供依据。当然,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进一步持续加大各方面投入,提高环卫从业人员的生活待遇和荣誉感,是保证环卫作业队伍能力的必要前提。

再其次,发展学科、创新技术,提升垃圾处理体系的容灾能力。大量有感染风险的垃圾是各种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期间的特征性废物,其处理属公共卫生和环境工程的学科交叉问题,应以问题为导向,凝聚和发展学科力量,大力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研发一系列灾害期间应急处理工艺和装备,配套研究灾害应急实施方案,做到“平时不闲置,灾时能顶用”。一旦面对灾情,能够有序实施、从容应对。

最后,要依托示范,体系化升级。2017年,为了在普及的基础上实现村镇生活垃圾治理升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启动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创建工作,经省级推荐,全国有100个县级行政区列入了示范县范围。在疫情防控期间,各示范县应对有序、效果显著。例如,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承受了封闭管理期间居住人口增加、村镇垃圾处理量上升50%的冲击,保障了垃圾收运处理全过程的无害化;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迅速为各村配置了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实现了应急期的针对性垃圾分类。上述示范县的实践表明,综合示范能够使村镇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强筋健骨”,有效实现治理体系升级,增强了抗击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示范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案例,是发展和完善我国村镇生活垃圾治理体系的重要途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news@cau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