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谷:生态搭桥 变废为宝
来源:中国建设报
平谷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全区总面积948.24平方公里,辖2个街道、16个乡镇、273个行政村。总人口46.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7.1万人、乡村人口19.1万人。目前,平谷区生活垃圾收运体系逐渐成型,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基本实现了城乡统一的环卫管理模式,即统一收集、统一运输、统一处理。
实现对垃圾分类处理之后的资源化利用,可以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也是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平谷区是北京市农业大区,农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对于以“大桃”美名远扬的平谷来说,“大桃”不仅为其经济发展带来了动力,随之产生的果树枝条等农林废弃物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
多管齐下
培养垃圾分类意识
平谷区有果园38万亩,每年产生的树枝、树叶等废弃物达到20万吨以上,加上农户种植的蔬菜等农作物的植株残体、秸秆,每年也能产生17万吨的废弃物。以往,每逢桃树秋剪时节,平谷各大果园周围总是堆满了树枝树杈,这些树枝树杈或是被运送到焚烧厂进行焚烧,或是在道路两旁乱堆乱放。焚烧厂焚烧会产生大量PM2.5,严重影响空气质量,乱堆乱放则占用土地资源、影响乡村景观。
为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促进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平谷区于2017年启动“生态桥”治理工程。该治理工程是政府与企业在各乡镇共同建立的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中心。农户送来的果树枝条经过粉碎、发酵、沼气反应等处理后制成有机肥,供农户培育果树使用,从而达到循环利用的效果。截至目前,平谷全区各乡镇街道“生态桥”每年总计可处理农林废弃物7.7万吨、生产有机肥4.5万吨。
平谷还推出与“生态桥”治理工程挂钩的“文明积分管理”制度。对于遵守、支持垃圾分类工作的,如参加垃圾分类讲堂、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等活动的村民给予加分,村民可以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农用物资等。对于垃圾分类情况不合格的,如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倒、“门前三包”落实不到位的村民进行减分,减到一定分值会相应降低村民在“生态桥”的有机肥兑换比例。如积分为100分的农户可以用1吨树枝换取1吨有机肥,而积分为80分的农户只能用1吨树枝换取0.8吨有机肥。同时,该积分还是村民入党、提供就业岗位、绩效分红等各项评先评优、奖励优待的重要参考,进一步提高了村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此外,平谷区在大兴庄镇选取西柏店、良庄子、周庄子3个村作为首批试点,推行“垃圾不落地”工作模式。该工作模式是由保洁员定时上门收集、村民主动投放的垃圾收运方式,不仅可以避免二次投放造成遗撒,也增加了面对面宣传指导机会,切实提升村民生活垃圾分类质量。在东高村镇联合环卫公司推行“定时回收、计量返现”试点服务。在规定的投放时间内,村民将自家的废弃纸箱、塑料瓶、废铁等可回收物拿到指定地点进行称重,环卫公司以高于市场回收价格进行回收。
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主体是村民,让村民逐步增强生活垃圾分类意识、掌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是关键。区、镇、村三级加强宣传培训,广泛发动群众,通过进村入户等活动,动员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同时,充分利用户外广告、广播、电视、报纸、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公益宣传,不断增强全社会垃圾分类意识,营造垃圾分类良好舆论氛围。
完善垃圾分类体系
规范垃圾分类环节
平谷区全面推广“四类细分”垃圾分类模式,将生活垃圾分为“可腐烂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4类。
可腐烂垃圾主要包括餐厨垃圾、人畜粪便;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温度计、废血压计、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油漆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及其包装物、废胶片及废相纸等;可回收物主要包括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包装物、废旧纺织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玻璃、废纸塑铝复合包装等可以循环再生的物质;其他垃圾主要包括无法资源化、非有害的垃圾。
在完善垃圾分类体系的基础上,该区进一步规范垃圾分类环节。
第一,源头分类。为每户家庭配置分类垃圾桶,用于投放可腐烂垃圾与其他垃圾,做到在生活垃圾产生源头实现“干湿分离”。可回收物与有害垃圾单独存放,由各村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收集垃圾的时间和具体办法。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材料,进一步强化村民垃圾分类意识。
第二,规范收集、运输。村民将垃圾自行投放在分类垃圾桶后,垃圾分类保洁员按可腐烂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4类对每户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统一运至收集点倾倒。不能按照要求进行垃圾分类的农户,保洁员指导分类后再进行垃圾收集。
第三,分类处理。可腐烂垃圾由环卫公司统一清运至平谷区粪便消纳站进行堆肥处理。有条件的村可采用就地沤肥的形式进行处理,供农户使用,但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再生资源委托有资质的再生资源企业回收利用。有害垃圾进入垃圾收集点集中存放,达到一定量后由环卫公司统一清运,交由具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进行处置。建筑垃圾类,农村翻建房屋产生的建筑垃圾由镇或村收集后,交由有运输资质的运输企业统一清运到平谷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大件垃圾类,废弃的家具、家用电器等由环卫公司统一清运至平谷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或再生资源分拣加工中心进行处理。其他垃圾由环卫公司统一清运至平谷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进行处理。
细化责任
建立长效机制
为保证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强化党支部、村委会主体责任,平谷区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区城管、乡镇、村、保洁员、村民”的5级考核评比排名奖惩制度,对不按规定分类、乱丢乱放垃圾的村民和考核排名较低的村镇视情节予以告知、督促整改、依规处罚,对不履责的乡镇单位、村负责人进行约谈、问责。
为减少焚烧垃圾量、落实生活垃圾总量控制计划,平谷区从源头入手,一方面,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施光盘行动,促进厨余垃圾源头减量;另一方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包装物回收、“限塑”、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等措施。
该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全流程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实现垃圾分类全流程无缝衔接,建立垃圾分类责任人和分类收集、运输、处理责任主体数据库,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的责任,将各类责任主体规范运行情况记入信息数据库。
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平谷区立足基层,将生活垃圾管理纳入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鼓励党员带头参与垃圾分类,广泛发动群众,组织街巷长、“小巷管家”参与垃圾分类管理,在胡同街巷建立垃圾分类公示榜,动员社会组织将垃圾分类纳入志愿服务行动。
此外,为培养村民垃圾分类意识,平谷区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在村内张贴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挂图、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推送相关知识,并在各乡镇组织开展“面对面”入户宣传活动,营造“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news@cau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