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村垃圾治理经验谈
来源:环卫科技网
2018年上半年,浙江省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建设大花园的决策部署,按照《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三步走”实施方案》和2018年省民生实事及省政府重点工作部署要求,认真做好省民生实事任务,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结合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项目试点任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等工作进展胜利。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认真制定《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三步走”实施方案》 《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验收标准》 《2018年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工作计划》 《2018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重点工作》等方案,根据方案要求,到2018年底,农村生活垃圾覆盖面达50%,下达了8876(30%)个和5492(20%)个分类处理村,530个项目试点任务村指标到设区市。目前,8876(30%)个分类处理村对设备设施和分类质量进行了提升,进一步加强分类效果,并逐步完善巩固分类处理成果。5492(20%)个分类处理村各地已完成3625个分类处理村建设任务,占全年5492个目标的66%。全省分类处理村累计15100,覆盖55%的建制村。530个项目试点任务村已完成方案制定和前期准备,任务县(市、区)召开了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进行宣传发动组织,开展业务培训,项目建设全部启动实施。上半年,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20%,资源化利用率达60%,无害化处理率达70%。
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方面上,加强宣传教育和规范引导,提高了村民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有效改变部分村民垃圾乱丢乱扔的习惯。在分类处理上,积极探索分类处理模式。要求必须具备五大要素:有垃圾资源化处理站、有微生物发酵快速成肥机器、有运维管理措施、有成肥利用方案、有成肥检测机制。
一是加强制度设计,明确目标任务。经充分调研,先后出台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三步走”实施方案和2018年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工作计划,编辑了《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创新做法》和《2014-2018年浙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相关工作》等学习交流材料。明确了设区市、县(市、区)年度目标任务。
二是加强氛围营造,引导全民参与。开展“小手牵大手”、巾帼志愿者服务、分类宣传培训、垃圾分类先进评比等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地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培训,营造浓厚的垃圾分类宣传氛围,使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逐步引导群众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三是加强要素保障,探索运行机制。鼓励引入多种投融资方式,破解农村环卫保洁终端难题。各级统筹安排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经费,切实保障垃圾分类工作顺利推进。县级财政都加大了资金投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形成合力的要求整合相关专项资金,重点保障设施建设和长效运维经费,确保垃圾处理设施设备正常运行。积极探索垃圾分类处理运行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或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四是加强模式创新,确保建设实效。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终端模式呈多样化态势,主要有焚烧、填埋、机器成肥、太阳能堆肥、厌氧产沼、微生物降解等。如城区体系以焚烧为主,山区不便地区以卫生填埋为主,交通不便地区以机器成肥、阳光房堆肥等多种模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