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厕“秀外慧中”,靓到当景点 

来源:《人民日报》

公厕是评价城市软实力的硬指标。小处见大,公共建设的每一处生活细节,都折射着城市的人文关怀。香港公厕数量多达上千间,是市政公共建筑中数量最多的类型。其中,787间散布在离岛郊区、旅游景点、轮渡码头、巴士总站和街头路口,由香港特区政府食物环境卫生署负责管理。其余位于运动场、市区公园和郊野公园等范围的公厕,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和渔农自然护理署分别管理。

光洁的地面和干净的厕间是香港公厕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一直供应厕纸也体现了其人性化的特点。香港公厕面积也许不大,但设施完备,而且充分考虑到残疾人、婴儿和小朋友的需要,有扶手、紧急求救铃、婴儿护理台等。

同时,为了解决女厕所排队的“世界性难题”,香港政府还在不断增加女厕数量。此外,部分公厕还设有浴室供免费使用,使一些人即便居无定所也能有洗澡的去处。

香港公共厕所的历史最早或许可以追溯至19世纪60年代,当时的政府便已经推出法例,禁止人们在大街随地便溺。然而,公厕数量不足和设施条件简陋,并没有对公共卫生带来太多改善。直至二战后,才开始大规模兴建公共厕所。

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旧公厕成为城市生活的一大“痛点”。2000年,香港特区政府食物环境卫生署接管所有由原区域市政局管理的乡郊厕所,分7期进了一场大范围的厕所革命,从冲厕方式、污物处理、下水道改建、设备配套等方面对全港公厕进行服务提升。

香港公厕的建设标准,每一处细节中都能感受到城市管理者对不断提高服务的细节思考。如:外貌美观有特色、内部空间宽敞、采用易打理的材料、保持厕内光线充足、完善的通风设备、设置残疾人士厕所、设婴儿换尿布位……

香港有很多“靓丽公厕”,如新界大埔林村放马莆的公厕被评为“靓到当景点”的公厕;北潭涌公厕具备生物降解技术,净化污物,减少臭味;浅水湾边的泳滩公厕被称赞为“沙滩边的公厕内竟然没有沙”;青衣青屿干线观景台停车场公厕空间宽敞,内有悠闲角落,更有英语、粤语、普通话三语广播,提醒使用者冲厕、洗手及保持清洁……这些公共厕所不仅让到访者身心舒畅,也让香港赢得游客赞叹。香港公厕分布广泛,即使在麦理浩径的行山路上也能看到整洁的公厕设施。

近年来,特区政府在持续更新厕所建设和排污系统、做好公民卫生教育方面成果有目共睹,同时把公厕数量不足,清洁人员待遇不高等问题提上解决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