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将继续推进垃圾分类 加快垃圾焚烧项目建设
来源:《厦门日报》
2018年,厦门市将依据《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继续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制度,不断夯实垃圾分类基础。
2017年9月10日,《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正式颁布施行,标志着该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入有法可依、依法推进的法制轨道。《办法》着力于生活垃圾分类的全链条管理、全过程控制,完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对每个环节进行具体规定,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力求制度设计的全覆盖,保障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各环节有效有序运行。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是《办法》的立法重点。《办法》规定:实行物业管理的区域,物业服务企业为管理责任人。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区域,《办法》也明确了相应的管理责任人,且应遵守七项规定。
垃圾分类末端处理设施的建设投资大、周期长,是垃圾分类全链条的关键一环。该市在末端建设方面超前考虑,走在了全国前列,目前在运行的处理设施基本能满足前端分类需求,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都能得到分类处理。不过,随着垃圾分类范围扩大,准确率提高,末端处理能力也要得到相应的提升。
西部(海沧)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预计在今年6月投入试运行,将新增1250吨的日处理规模;(东部)翔安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力争在明年年底投入试运行,将新增1500吨的日处理规模。这两个厂都扩容后,该市垃圾焚烧发电日处理能力将达到4350吨,从而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的目标。预计到今年9月,该市还将增加一条600吨的餐厨(厨余)垃圾处理生产线,满足厨余垃圾处理需求。
据统计,2017年,该市生活垃圾处理量达187万吨,比2016年增长14万吨,增长率达8%,不过增速和2016年的18%相比有所下降。垃圾总量增速下降,说明了该市的垃圾分类工作收到了一定成效。2017年上半年,该市的日均垃圾处理量在5000吨以上,到下半年,下降到4000多吨,这跟下半年垃圾分类工作驶向快车道有很大关系。目前,该市每天都能分出400多吨的厨余垃圾,这项数据比去年初有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