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水厕所、“认脸”厕纸机、垃圾桶“停车场”……世界厕所日新奇环卫设施亮相
来源:岩岩 泰安环协
不用水的厕所、会“认人”的厕纸机、可以和厕所配套的智能垃圾房……11月19日是“世界厕所日”,正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厕所革命创新博览会上,一大批新奇的环卫设施设备让人眼前一亮。
不用水,靠泡沫和微生物
打开厕所的门,里面只有蹲坑,没有冲水箱,蹲坑内充满着白色的泡沫。在一个展台,记者注意到一批号称“基本可以不用水”的移动厕所。
产品制造商的工程师表示,这些移动厕所主要通过两个环节来节水。首先,白色泡沫是油性物质,让蹲坑壁变得光滑,排泄物不会滞留在上面,而是直接滑入厕所底部的生化处理池,这样就免去了冲洗的麻烦。其次,生化处理池里添加了生物菌剂,微生物可以“吃”掉排泄物,并不产生固体和液体,只产生气体,气体经过收集和处理,可以无味无害地排放到周边环境。
据制造商工程师介绍,该移动厕所主要应用于缺水环境,目前已在山西通天峡、四川峨眉山等景区试点应用。从经济性上来说,该厕所一个单位(蹲坑)一天消耗的泡沫成本只有0.3元左右,而生化处理池的生物菌剂一年只需添加约3公斤,就可以应付日均近300人次的较大客流。
“如果游客的素质足够好,理论上还可以使用更长时间。”该工程师表示,不排除一些游客在如厕时,将尿布、袜子、内裤、塑料杯等异物投入坑内,这些异物是微生物“吃”不掉的,还会破坏它们生长的环境,这样就需要一年内多次投放生物菌剂,并定期清理生化处理池,将异物取出。如此,相应的运营维护成本就比较高。
坑内只有白色的泡沫,底部连接生化处理池 陈玺撼 摄
“面生”才给厕纸,“熟人”不给
站在黄线上,正视前方3秒钟,自己的脸部特征便能被机器记住,随即长60厘米的厕纸从机器下方缓缓吐出。在两台“生物识别厕纸机”前,不断有路人驻足尝试。
设备制造商表示,厕纸机可以短暂记住取纸人的面部特征,从而确保在这段记忆时间内认出取纸人,防止他再次取纸,进而减少厕纸的浪费。等到规定的记忆时间(可人为设置)到了,厕纸机会自动删除相关信息。
一个生物识别技术能省下多少厕纸?况且这样的机器不便宜,为了节省厕纸,谁会购买使用?
对于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的质疑,该展商表示,他们在北方市场已经进行了多年试验,经分析,设置“生物识别厕纸机”的厕所可比没有设置的厕所节省80%的厕纸。按照北京某著名景点厕所日均节省16卷厕纸、一卷10元计算,一个多月剩下来的钱就可以买一台这样的机器;一年就可以买10台。
“别看小小一片厕纸不值钱,但把大家的浪费加在一起,其实十分惊人。”该展商表示,为厕所运营方节省下的厕纸费用,就是他们商业模式的盈利点。
一台机器的“肚子”正好可以装下一卷厕纸 陈玺撼 摄
“停车场”自动调度垃圾桶
寸土寸金的上海,能够设置公共卫生设施的空间相对有限,尤其是一些市中心的老式小区,可谓“螺狮壳里做道场”。其实,通过别出心裁的设计,在有限的空间内也可以让公共卫生设施的效率增加一倍。
展厅内,一个两米多高的垃圾房颇为引人注目,六扇垃圾房门被漆成了四种颜色,分别对应上海生活垃圾的四个分类,只要有人靠近,门上的垃圾投放口便会自动打开。现场的管理员用磁卡一扫门右侧的感应区,垃圾房门就会整体打开。往内看去,别有洞天——一只垃圾桶竟然悬在另一只垃圾桶上。
管理员告诉记者,门后的垃圾房就像是一座垃圾桶的自动停车库,只要“车库”内的探针感应到垃圾桶快满了,就会自动调度一只空的垃圾桶下来,把满的吊上去,同时通过短信提醒当地负责收运垃圾的单位尽快前来清理。
据了解,这座智能垃圾房可以根据设置地点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调整,比如不是把垃圾桶吊起来,而是把垃圾桶藏在地下,到需要时提拉上来,还可以与厕所无缝衔接,共享一个排污、除臭通风、烟雾警报系统。
智能垃圾房 陈玺撼 摄
立体垃圾箱房采取智能感应开门 金旻矣 摄
垃圾桶正被吊起 陈玺撼 摄
公厕长廊讲述前世今生
厕博会上还有相关部门打造的“公厕文化长廊”,讲述了上海公厕自1864年以来150余年的“前世今生”。此外,全市16个区最具特色的公厕也一同亮相,比如如宝山月区的北安路公厕,普陀区“地中海风情”的子洲路公厕等。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中心表示,截至去年,本市开放公厕总量已达8700余座,其中环卫公厕2600余座。在满足基本如厕需求的基础上,本市也积极打造智能公厕、第三卫生间、无性别厕所等,推动上海公厕向人性化、生态化、景观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引发公厕的“美丽革命”和“技术革命”。
市民在参观“公厕文化长廊” 金旻矣 摄
欢迎投稿:来搞请投中环协网站 网站邮箱: zhghww6800@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