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县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
来源:安化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加快与发展,新的城镇化建设在小城镇中尤为凸显、更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城市建设的加快与发展也给城乡环境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但是,我们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垃圾围城已经成为困挠我县环境的大问题,环境脏乱差日益突出,更成为了成为整个社会文明进程中不和谐的音符。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我国除县城之外的668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累计堆存量已达70亿吨,在城市的周边形成了一个个垃圾堆甚至“垃圾山”。垃圾围城,是我们必须严肃对待的社会管理大问题,怎样改变这些垃圾围城的现状,我且从我县的生活垃圾处理现状来分析。
1 、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1.1、 基本情况
安化县地处湘中偏北,雪峰山脉北麓,地域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是湖南第三面积县,典型的山区县城、辖管5乡18镇,总人口103万。由于县城地处山区,县城人口之众多,城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7.8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多万,每天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在夏季和节日等高峰时期达到200余吨,平时达到145吨,这个数不包括县城周边其他乡镇所产生的垃圾。根据推算,县城地区平均每人每天制造的生活垃圾达到1.5公斤左右。农村每天能产生的生活垃圾,则大于这个数字。在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大小河道内以及国道、省道、县道两侧,垃圾成堆成片、随处可见。
1.2 、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的现状分析
1.2.1、 环卫设施设备与环卫资金的投入不足,带来了垃圾无法及时处理的难题。
环卫事业是公益性事业,需要大量的经费用于垃圾无害化处理。在县级层面,我县早年投入县城环卫事业的费用只有200余万元,垃圾处理的资金只有几十万元左右,而且人员均为无编人员,其中包括环卫保洁人员工资,而周边乡镇的投入更少,只有简易的填埋,无垃圾填埋场,达不到无害化处理,2012年后国家为扩大内需,提高了对环保的要求,要求国内县级以上的垃圾处理必须无害化,人才和事业才得以重视,人员有了收编,资金有了更大的投入,重新规划设计投入7800万作为安化县城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资金,即使这样,垃圾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后,很多的问题随着运行而突显出来,每天每吨垃圾排出的渗漏在30顿左右,而日处理90吨渗漏液的费用在每吨达35元,而日处理140余吨垃圾的费用也高达每吨45元,每年渗漏液处理和垃圾填埋按此数据日处理费用就高达近300万元,根据预算全年垃圾处理费用在不包括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环卫其他事业部分,资金缺口非常大。技术和人员编制同样严重不足,县城区200多名保洁员,分布在县城区主要路段,比国家标准缺少一倍之多。机械化清扫设备也有严重缺限,现有的环卫设施大部分已经陈旧落后。全县5个镇有18个镇均没有建起压缩式垃圾中转站。
1.2.2 、城区市民文化素质缺失,加剧垃圾围城的严峻形势
一个城市的品位就是市民的文化素质,城区市民的文明代表着我县的文明程度。长期以来我县的卫生基础教育与宣做得不够,卫生意识不强,公共卫生意识更是无关于己,市民将食品袋、废弃物等沿街、沿路随处丢放、堆积;有的市民甚至不愿意多走几步路,垃圾袋不入桶、不入箱,扔在垃圾容器外;有的市民把绿化带、河堤、公路边作为垃圾堆放的场所,致使垃圾成堆成片;有的市民白天不方便,趁着夜深人静将建筑垃圾随处乱倒。种种行为造成了垃圾到处可见,垃圾污染令人心痛。有的市民甚至懒得下楼直接将生活垃圾抛入河道,直接反映出部分市民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文明素质不高。
1.2.3 、政府与智能部门公共管理责任缺失,导致了城乡环卫管理上的不作为。
导致垃圾围城的现象,从客观因素上来讲是政府对环卫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但从主观因素上而言更多的事是部分职能部门管理责任的缺失。比如农贸市场内的垃圾问题、管区和街道城区结合部的环境卫生、环保部门对河道垃圾的问题、居民小区的垃圾堆放问题等等,涉及到多个部门,都有责任管,都有理由不管,部分职能部门甚至面对困难推责任、遇着问题绕道走。比如农村道路两侧、郊区沟塘河道、家前院后的垃圾问题,可以说明一个村、一个镇工作态度上的懈怠、管理上的真空。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是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长期的过程。职能部门每天必须履行社会管理的职责,加强部门协作,尽职尽责。
1.2.4、 环卫管理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出现了垃圾管理混乱的局面
建设科学正确的垃圾处理与管理机制是解决垃圾围城问题的关键,而建立垃圾分类机制则是建立垃圾处理机制的前提。全国大部分城市没有建立起垃圾分类机制,我县也不例外。垃圾不分类意识与习惯,大量的垃圾只能混装处理。垃圾处理缺乏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政府、省市没有项目资金扶持,仅靠我县政府财政支撑,捉襟见肘,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产业化路程遥远。镇级没有专门的镇、村市容环卫管理机构,农村没有垃圾处理机制,建立“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显得任重而道远。
2、 解决垃圾围城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2.1、 需要尽快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垃圾收集及处理网络
通过各种渠道,加大环卫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我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卫生填埋场、医疗垃圾处理站、粪便处理厂等的建设,加快推进镇级垃圾中转站建设,加快镇村两级垃圾收集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和加大对环卫事业重视与投入,配齐配足县、镇、村三级环卫保洁人员,垃圾处理做到有人扫、有人收、有人运、有人埋、有人管、有投入,在短期内迅速增强环卫服务功能,逐步建立“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与处理机制。尽快建立有效的多层监督与辅助体系,让管理部门尽职尽责,让参与者积极参与,逐步形成覆盖面全、联动性强、运行率高、功能完备、迅速及时的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理工作网络。
2.2、 需要逐步建立起垃圾分类运行机制
政府与职能部门 加强宣传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广大市民与群众,制定灵活的垃圾分类管理办法,采取激励与行政推进并举,试点与整体推进结合的办法,从产生垃圾的源头和每个居民户抓起,实行垃圾源头分类,提高回收利用率,尽快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通过强有力的宣传与动员,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是污染的受害者,又是污染的制造者,也应是污染的治理者,巩固群众的环保、卫生观念,增强变废为宝、废物利用的意识,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各行各业和广大居民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进而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2.3 、需要尽快建立起垃圾回收再利用的产业化管理格局
垃圾中蕴藏着资源,有2/3以上的废弃物能够回收利用,垃圾处理产业将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应坚持环境保护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将垃圾处理纳入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以环境促发展、以生态创优势。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吸纳社会资金,兴办再生型、环保型垃圾处理企业,杜绝高污染、低效能项目建设。对垃圾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特别是对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做到能收则收,物尽其用,使废弃物得到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3、 结束语
要想我县走出垃圾围城困境局面,影响因素较多,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要争取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参与,以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为目地,从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建立良性运行的垃圾处理机制等方面入手,破解“垃圾围城”难题,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良性循环、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才能为创建全国县级卫生城市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