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新媒体:美丽乡村,到底应该怎么建?
来源: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
上周,人民日报新媒体麻辣财经发表了一篇文章:《建设美丽乡村,不能走“大拆大建”的路子》,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与共鸣,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给乡亲们造福,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村庄环境,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既然不能走“大拆大建”的路子,那么,美丽乡村到底应该怎么建设?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哪些问题?围绕大家关心的这些问题,麻辣财经第一时间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一起来看看他们的观点。
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引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此后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把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李伟国说,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持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加快补上突出短板,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乡村,通过治理农村垃圾、污水、粪污等,加快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进入农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形成合力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利局面。
“美丽乡村建设,缘起于2003年浙江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这个项目还获得了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产城融合中心主任、研究员陈伟说,近年来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原本薄弱的乡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美丽乡村应该说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基本生活条件改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标准。
陈伟认为,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必须看到其必要性和长期性。“必须看到仍然有很多人长期生活在乡村,即使到203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仍有3.5亿人以上生活在乡村,因此,必须把乡村建设好。”
美丽乡村建设,也是经济功能结构调整的内在需要。要看到农村与乡村的概念差别,农村更多是强调农业生产的功能,乡村更多强调的空间载体的功能。在经济功能上,乡村已经不只是农业生产,旅游、民宿、采摘等很多服务产业活动,不少是在乡村进行的。
“从生态功能上看,城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循环,美丽乡村这一环必不可少。而且,从文化功能上来看,集中、高效、频繁的社会互动等是现代城市生活的基本特点,但人的生活需要松弛有度,人的精神需要大自然来涵养,美丽乡村是人类重要的精神家园。” 陈伟认为。
现阶段美丽乡村建设,要重点抓好“硬件”“软件”两方面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是长期的、动态的建设和发展过程,每个阶段都有阶段性的重点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浙江也是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才取得了目前的成效。”李伟国认为,对于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现阶段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是抓好“硬件”“软件”两个方面。
在“硬件”方面,重点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特别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焦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集中力量解决农村最直观、最突出的“脏乱差”问题。
李伟国介绍,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目前,全国90%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0%,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全国84%以上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有了较大进步,得到农民群众普遍认可。
在“软件”方面,重点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李伟国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补上农村公共服务短板作出了具体部署,明确提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央农办联合11家部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 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培育乡风文明的路线图。
在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指导下,各地积极行动,培育了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创建各类美丽乡村约5万个。
新疆的玛纳斯县,村庄变美农民生活更好了;广西启动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以环境整治为着力点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桂风壮韵留乡愁,打造全景式美丽乡村;吉林省图们市长岭村,曾经是一个深度贫困村,2018年全村脱贫后,全方位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年累积的垃圾清理了,粪堆变苗圃、杂草变花丛,秃山乱岗变了模样……一幅幅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呈现。
美丽乡村建设,要避免一些误区或偏差
结合自己近几年的调研实践,李伟国认为,一些地方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误区或偏差。正确认识和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千差万别,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保护不同地区的建设特色,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避免千村一面、一刀切。
——坚持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美丽乡村不仅仅是环境美,还需要体现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循环。”李伟国说,要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等为途径,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不能走牺牲资源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的错误路径。
——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既要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现代化生活,也要注重对传统古村落、文化遗产遗迹等的保护利用,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避免大拆大建、拆旧建新、破坏乡村传统风貌。“美丽乡村建设可以是‘小打小闹’,重点是以现有条件为基础,可以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幸福指数,让农民群众得实惠。”李伟国说。
——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主体地位。“美丽乡村不是为建设而建设,而是要建成广大农民群众赖以生存发展、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李伟国说,在建设过程中,政府要更好发挥引导作用,可以编规划、给资金、建机制、搞服务,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决不能搞包办代替、强迫命令,决不能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农民参与机制,让群众真正成为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坚持物质和精神一起抓。美丽乡村建设不光要注重看得见的外在美,还要抓好内在美,不仅要让外来游客看得好、吃得好、玩得好,也要让本地村民有赚头、有奔头,融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于一体,推动乡村“面子”“里子”统筹发展,实现乡风文明和基础设施改善互促互进。